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对外贸易的着力点是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这次金融危机使我们真正地想清楚了,当前的这种出口多、进口少的外贸模式对我们是不利的。巨额的贸易顺差等于是把大量的资源、服务给了别人,换回的是一堆钞票。现在电子化了,别人连钞票都不印了,给你的账户上加一个数就完了。而一旦全球通货膨胀,你还没地方躲没地方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积累的外汇储备缩水。

这就是为什么外贸的目标应该是“促平衡”。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外贸平衡呢?美国人给我们支的招是让人民币升值。可是,从2005年起人民币升值了20%,但外贸顺差并没有下来,这招看来不灵。另一种做法是减少出口。把那些污染的、附加值不高的产品少出口。但是这对增长、对就业都会有负面的影响,也不灵。剩下只有一条路,就是想办法加大进口。

近几年来出国回来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外国的东西比国内便宜多了。甚至那些“Made in China” 的产品,国外的价格都比国内便宜。这种现象不但出现在人均收入远远高于我们的美国、欧洲,也出现在人均收入跟我们差不多的,甚至低于我们的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

按这个现象分析,人民币不是应该升值,而是应该贬值才对。或者说,应该有大量的国外商品进口到国内来。但是这并没有发生。

为什么国外的东西会比国内便宜而没有出现大量的进口呢?我在新浪微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博友们给出了很多的答案。有的说是我们国内流通费用太高,包括店面租金、各种税费、检查费、清洁费、甚至节日费等等,这些最后都要由消费者来负担。商务部长陈德铭就曾说过,我国商品销售价格中有一半是耗费在流通成本上了。还有的博友说我国不但进口税太高,出口退税也太高,这就造成了商品卖出国外能拿到出口退税,卖到国内反而要交高税,一进一出,价格的差别就出来了。有的博友还说,这有可能是跨国公司的策略,他们利用国人的品牌崇拜心理,把在中国销售的价格定得高高的。

这些说的可能都对,但问题是如何解决。首先是我们的政策制定部门应该将有关进口的政策仔细检查。很多政策是在我国外汇短缺、出口逆差的时候订的。当时要减少进口,推动出口是必要的。但现在是要促进贸易平衡,一些过时的政策需要重新修订。

对流通成本高的问题,我觉得应该采取像几年前给农村减负的措施,对服务业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减负运动。我们总是说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不起来,跟负担太重不无关系。给他们减负,就能促进服务业往前走一大步。如果这一时半会见不了效果,我还有一个建议:加快网上交易、网上商店的发展,跳过那些障碍,减少中间环节,把那加了一半价的流通费用大大地减下来。

针对跨国公司对中国消费者采取的歧视政策,我们也应该有措施来应对。国际上成天说我们搞倾销,说是中国国内生产产品的价格比卖到国外去的反而更贵。跨国公司的价格政策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果真的是跨国公司的问题,我们也应该跟他们理论理论。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都还是猜想,没有切实的证据来证明这些是造成进口不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真的做到贸易平衡,要使中国人能更多地享受到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财富,有关部门就要重视进口的问题,好好地找出为什么进口不足的真正原因。我们民间也可以帮一点忙。例如,把我们出国时观察到的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不同价格到网上晒一晒,给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话题:



0

推荐

汤敏

汤敏

10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84年赴美国伊里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 Champaign)经济系学习;1989年获博士学位后被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经济学家,负责东亚经济、区域间经济合作、亚洲债务、亚洲金融市场方面的研究;2000年调到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任首席经济学家;2007年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现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和著作:宏观经济分析,区域间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金融业务,著有《亚洲成长三角区——区域间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1994年牛津出版社出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成长三角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出版社出版)、《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一、二、三集 (1989年,1992年,1996年商务出版社出版),以及亚洲、中国宏观经济、部门经济、金融改革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论文百余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