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汤敏:从信心与勇气冷静与清醒
作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0-04-01 08:03:18
  日前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境外代表。作为会议的组织方的一员,笔者有幸在场聆听了这长达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的,按总理的原话是“友好,理智和智慧”的会谈。我印象最深的是总理提出的今年的关键词:“冷静与清醒”。我们都知道去年总理提出的传遍世界的关键词是“信心与勇气”。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在危机中,信心确实比黄金更重要。而现在世界经济正在回暖,中国经济又重新回到了快速增长轨道,为什么“冷静与清醒”格外重要呢?
  我想这首先是因为今年我们面对的是更为恶劣的外部环境。当前中美汇率之战一触即发。从几个月前美国一些学者与媒体开始发动的舆论攻势,到最近130多名议员联名提案,都可以看出这次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我们不得不作最坏的打算。一旦美国财政部把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就有可能对所有的中国出口产品课以重税。如何尽最大努力避免出现造成双方的重大损失的贸易战?而一旦出现最坏的情况,如何像陈德铭部长在论坛上所说的,既不能“熟视无睹”,又要有理、有利、有节,在反制措施的选择,力度的拿捏等方面,都需要有格外清醒的头脑、格外冷静的应对。
  同样地,对把握好今年国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来说也需要冷静与清醒。在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与9.5万亿的新增贷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恢复了快速增长。如此强力推动的回暖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2009年初刚喘了一口气的房价,又如脱缰野马,狂奔起来,至今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刚走出通胀阴影的物价,随着南方的旱情,氛围陡然紧了起来。改变中国经济依赖外需的这些长期结构性问题,随着美国经济今年可能出现的二次探底,也变得“刻不容缓”。然而,国家的财力有限,政府与企业的执行力也有限,没有对这么一堆问题的清醒认识,没有对动辄变成社会热点问题的冷静处理,就很难驾驭中国这辆很快进入世界规模第二的经济马车。
  管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甚至我们个人又未尝不需要“清醒与冷静”。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民间资本被鼓励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包括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保障性住房、金融机构等民间资本长期被玻璃门挡在外的领域。国务院还提出要将民办社会事业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补充,让民间投资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同时,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最近一再出现的国企创造地王的现象应该会减少。应该说,如果这些政策与措施贯彻得力,民营企业的又一个春天将很快会来临。只有当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大规模启动起来,才标志中国经济真正走出这次金融危机。
  面对这一系列来之不易的新机会,企业家们可能也要保持“清醒与冷静”。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这些都是全新的领域,有一个学习,熟悉的过程。更何况还有强大的传统国企的竞争,消费者也要有一个对民营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逐渐信任的过程。在这些新领域进入太晚会失去很多机会,但过于莽撞,又有可能成为“先烈”。对这些新市场、新机会进行清醒的分析、冷静的应对,才能使我们真正抓住新机遇。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新发展机会都会带动资本市场回暖。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一系列新产品的出台,会给股市带来新的活力。可是,这些产品都是既可载舟也可覆舟的。搞不好又一轮的大涨大跌,又一轮的疯狂可能会出现。在这些诱惑面前,投资者今年能不能保持“清醒与冷静”,关系到你的切身利益,在年初的时候,听一听最高当局发出的警示,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些,不无好处。
  明年的今天,当我们再来回顾今年走过的崎岖道路,再来回味今年在股市中所尝到的酸甜苦辣,可能才更能理解为什么“清醒与冷静”在今年格外重要了。
  (作者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话题:



0

推荐

汤敏

汤敏

10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84年赴美国伊里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 Champaign)经济系学习;1989年获博士学位后被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经济学家,负责东亚经济、区域间经济合作、亚洲债务、亚洲金融市场方面的研究;2000年调到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任首席经济学家;2007年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现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和著作:宏观经济分析,区域间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金融业务,著有《亚洲成长三角区——区域间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1994年牛津出版社出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成长三角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出版社出版)、《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一、二、三集 (1989年,1992年,1996年商务出版社出版),以及亚洲、中国宏观经济、部门经济、金融改革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论文百余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