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何真正落实国务院新36条?
 
国务院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是继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制后,我国的第三次重大制度改革。它是放松垄断行业管制,解决国进民退的重大战略举措。 但是,过去几年出台的促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政策不少, 层次也不低,但在各部门、各地执行效果有很大的差距, 。 由于这一改革将触及到很多部门,集团的利益,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些新的方式来监督这些政策的真正落实,好政策不一定能够产生预期效果。笔者建议,通过强化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促进部门、地方之间的竞争,让全社会监督与评价新36条的执行情况,是保证新36条真正得到贯彻执行的可行机制。
 
一。 增加新36条执行的透明度
新36条的核心是市场准入。这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如2002年人大通过的《中小企业促进法》,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去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但是,为什么这些政策往往落实不下去呢?道理很简单, 那些以国家安全、金融安全、社会稳定等等来阻碍国家法律与政策执行的托词,更多的是维护部门利益、集团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的借口而已。
要落实新36条,首先要加强各部门、各地的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对各部门、各地方配套政策设计、执行的进展,要有一个定期向社会公布的机制。对有关部门的最起码要求就是定期公布你的部门干了什么,出了新的落实政策,有多少民营企业申请了,有多少企业被批准了。 这些信息应该都及时地公布出来。有了透明度,全社会就能参与监督新36条在不同部门、不同地方的执行情况,从而促进部门之间的、地方之间的竞争。
换个角度来看,公众要有知情权。准入问题关系到很多民营企业的生死存亡,透明度不够,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垄断, 信息的垄断是最大的垄断。谁先拿到了政府部门改革的信息, 谁就能抢到先机。 这对其它企业是不公平的,也很容易产生腐败。因此,每个季度通过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把各部门、各地方政府的落实新36条的进展公布出来, 是信息透明度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通过定时的信息公布,上级领导机构就可以了解不同部门、不同地方的工作进展和绩效。 社会也可以对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实行监督。
 
二.           建立一个第三方评估机制
中国改革能够发展到今天,其最根本的经验之一是促进各部门、各地的竞争。而要竞争,就要有绩效评估。 如果没有对政策落实的检查、没有一个严格的评估,做好做坏一个样, 各地各部门就没有落实好政策的动力。即使是有了检查与评估, 还涉及到由谁来做的问题。仅仅由政府部门自己来评估,就会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结果可想而知。民营企业数量大、各种政策又多,到底哪些落实了,哪些没有落实,如果没有一个有可信度的独立评估, 不断地衡量不同地方的表现,表扬做得好的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就不能形成一个竞争机制, 做得好的得不到表扬, 做得差的受不到批评, 就会鼓励那些不作为的部门, 打击那些勇于改革的部门。
对新36条的落实,除了正常的政府内部的绩效评估之外, 笔者建议启动一个新的机制, 例如,邀请工商联、学术界、以及社会其它人士组成一个或数个落实新36条绩效评估组,每年定期对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进展与效果给予评价。看一看各地落实新36条的配套政策与措施是否已经出台?这些政策与措施是否有与中央精神相符?新的配套措施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可能造成新的玻璃门?你这个行业有多少民营企业申请准入了?有多少被拒绝了? 通过部门、地区之间的对比、找出差异,评出先进与落后。 这种第三方的评估,可以是中央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委托评估进行。民间也可以自己成立的评估小组,进行评估, 定期公布。 评估也应该有竞争,不应独家垄断。
 
三.           结语
新36条的公布是一个新的改革契机,需要机制创新,才能避免出现过去多次出现的问题。落实新36条,有新机制。 这一机制就是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 发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对真正落实新36条的良性竞争。 只有这样, 行业的垄断才能被打破、民营企业的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汤敏)
 
 
话题:



0

推荐

汤敏

汤敏

10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84年赴美国伊里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 Champaign)经济系学习;1989年获博士学位后被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经济学家,负责东亚经济、区域间经济合作、亚洲债务、亚洲金融市场方面的研究;2000年调到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任首席经济学家;2007年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现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和著作:宏观经济分析,区域间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金融业务,著有《亚洲成长三角区——区域间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1994年牛津出版社出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成长三角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出版社出版)、《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一、二、三集 (1989年,1992年,1996年商务出版社出版),以及亚洲、中国宏观经济、部门经济、金融改革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论文百余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