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当务之急是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只有企业保住了,才能保住就业,保住消费,保住增长。

为解决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不能很快惠及中小企业的问题, 我建议迅速启动一个中小企业缓税计划,帮助他们渡过金融风暴的难关。

缓税计划的具体做法为: 使中小企业2009年的税赋减半(或减30%,)。当明年或后年经济开始复苏时,企业再分五年(或三年)把所欠的税费逐渐补齐。与此同时,财政部按每年应收的补税额发一至五年期的国债。用这些债务收入作为今年的财政开支。债务利息以及其它发债成本,应该打进欠税额里,在企业缴交欠税时一并补齐。

为缓税而发放的这笔政府债务,有非常明确的偿债来源,并不会对政府未来的财政收支产生压力,与为弥补政府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债务是不一样的,也有别于98年后以及最近的为四万亿计划所发行的特殊国债。因此,这笔债的发行应该不受政府债务规模的限制。

通过缓税来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有如下优点:

首先,缓税使企业能很快地大量减少成本负担。据统计,2007年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在内的企业税收高达3万多亿人民币。以此估计,如果2009年中小企业缓税一半,就是直接减少了中小企业近2万亿人民币的成本,对企业的帮助的力度很大。而且缓税的操作简单,能很快大规模推广。

再者,这一措施并不影响政府的正常运作。 用一些学者建议的减税方式,政府会永远地失去一部分收入。而用缓税的方式,等于是政府借给了企业一笔钱,而这笔钱很快就能收回来。现在市场上资金充斥。正好可以通过市场把这笔钱借给政府。因此,这一安排对使企业、政府及社会都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容易得到各方的支持。

缓税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不会像很多救市措施一样产生苦乐不均的现象。 有一些企业已经缺乏竞争力,本来就应该被淘汰。这些企业恐怕即使是缓交税后也救不起来,该淘汰的还是要淘汰,因此,缓税的方式也不会造成市场扭曲, 影响结构性改革。

有人可能担心,如果一旦一些企业垮掉了,岂不是政府少收了一笔税? 实际上,缓税与银行借钱给企业的性质不一样。有企业的存在,才会有这笔税收。对那些本来就岌岌可危的企业来说,如不缓税,它们垮得更快,这笔税反正也收不上来。而通过缓税的方式,其中一些企业有可能生存下去,政府不但可以回收这笔欠税,还可以多一个长期税源。

缓税还可以有各种灵活的实行方式。 例如,可以仅对中小企业缓税,也可以对所有企业都缓税, 或是仅对一些困难的企业、行业与地区缓税。缓税还可以采取自愿的方式,由企业自己来申请。 认为不必缓税的企业可以正常交税。 对那些暂时十分困难的企业、受冲击大的行业以及省市,缓税的比例还可以更高一些。

最后,通过缓税的方式,还有可能产生平滑市场周期的效果。 为应对金融危机, 各国央行都往市场上注入了大量的货币。一旦市场复苏,这些史无前例的流动性很可能造成市场过热、通货膨胀的后果。 而这时我国企业要还一部分欠税,能够抑制一部分需求,使我国的经济更平稳的发展。

我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迅速组织一个班子,研究缓税的可行性及推行的细节设计,争取近期内就开始在一些地方试点。 试点成功后可以很快在全国推广。

话题:



0

推荐

汤敏

汤敏

10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84年赴美国伊里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 Champaign)经济系学习;1989年获博士学位后被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经济学家,负责东亚经济、区域间经济合作、亚洲债务、亚洲金融市场方面的研究;2000年调到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任首席经济学家;2007年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现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和著作:宏观经济分析,区域间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金融业务,著有《亚洲成长三角区——区域间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1994年牛津出版社出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成长三角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出版社出版)、《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一、二、三集 (1989年,1992年,1996年商务出版社出版),以及亚洲、中国宏观经济、部门经济、金融改革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论文百余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