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小额贷款公司路在何方?
小额贷款公司是迄今为止民营经济唯一能够参与和控制的准金融机构。国务院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三十六条明确提出要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已经有13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 500亿到700亿的民间资金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投入到小企业、微型企业以及农户贷款之中。然而,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身份不明,发展前景不清,后续资金不到位,又被排斥在当前很多优惠政策之外,民间资金投资小额贷款公司的热情在正在下降。 由于监管责任不清,一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违规操作, 甚至变相吸收存款,存在一定的隐患。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越来越困难, 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酝酿着很大的危机。

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后续资金不足。 由于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旺盛,很多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二三个月后就把全部注册资金都贷出去了。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存款。按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能够从银行中贷到不超过资本金50%的贷款,但在很多地方, 连这笔款都很难贷到。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发挥更大的作用。

税收歧视是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又一个瓶颈。尽管小额贷款公司从事的是金融业务,但却是按一般的公司上税。最令人不解的是, 五月份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国有银行、乡镇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给农户的贷款有各种税收优惠。 但是, 对同样也从事农户贷款的小额贷款公司,这些政策完全没有惠及到。 国务院刚出台了新36条, 其中特别提到对民间金融要一视同仁,要鼓励民间资本健康发展,但是刚刚出台的财政部的这个通知恰恰就把上千家小额贷款公司排除之外。

更重要的是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前景不明。按有关政策,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方向是或者接受批发贷款,或者升级成村镇银行。 投资者正是冲着这些发展前景投入到小额贷款公司中的。  但是对小额贷款公司未来发展的政策细则一直还没有出来。至今为止,500至700亿的民间资金已经投入了进去,但小额贷款公司到底算不算是金融机构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市场上还不时传出很多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前景不利的信息。这就造成了投资者的很多疑惑。在一些地方,投资者的热情已经开始消退。

如果以上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还能更上一层楼。反之,小额贷款公司没有发展出路, 一些公司就会铤而走险。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开始变相吸收存款, 一些突破原有的经营范围, 搞不好就会出事。

 如何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问题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确定在中央政府一级是哪个机构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问题。小额贷款公司的批准与监管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 但是, 在国家层面需要有机构来协调,来规范。 对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也要有指导,有培训。

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对运营较好的小额贷款公司提供后续资金的问题。建议有关部分制定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行给运营好的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批发贷款,开始试验时国家或地方给予部分担保。要严格挑选那些真正好的小额贷款公司。额度开始时小一些,以后逐步扩大。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贷款,同时就会对他们的业务进行监管,也促进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有了这一机制,不但现存的小额贷款公司能提供更多的贷款,还会有更多的小额贷款公司成立。用很少的国家投入来调动几千亿贷款资金注入到小企业与农户中去。

经过一段时间后,小额贷款公司证明它能够用好批发贷款,就应该逐步让一些办得好的公司升格成村镇银行。这时应该放开对村镇银行的种种约束。现在办村镇银行要商业银行作为大股东,导致村镇银行很难大规模发展。在时机成熟时,这一规定可以有所松动。

经过了几年的不断改革,我国普惠型金融已见雏形。如果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中国也一定能够在推广普惠式金融上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汤敏)

 
话题:



0

推荐

汤敏

汤敏

10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84年赴美国伊里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 Champaign)经济系学习;1989年获博士学位后被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经济学家,负责东亚经济、区域间经济合作、亚洲债务、亚洲金融市场方面的研究;2000年调到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任首席经济学家;2007年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现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和著作:宏观经济分析,区域间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金融业务,著有《亚洲成长三角区——区域间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1994年牛津出版社出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成长三角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出版社出版)、《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一、二、三集 (1989年,1992年,1996年商务出版社出版),以及亚洲、中国宏观经济、部门经济、金融改革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论文百余篇。

文章